每次到外地玩,我都没有写游记的习惯,担心会写成流水账,但又感觉有些可惜,因为不及时记录下来让一些美好的记忆已经慢慢地褪色。恰好这次旅行遇到班刊“诗和远方”的主题征稿,让我能够有感而发,记录下了在云南游玩的日子。
跟很多人一样,我一直对祖国西部土地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是因为它的雪域高原吗?是因为它的湖泊牧群吗?还是因为它的广阔、自由、秀美,还有边疆的各种传说?总而言之,各种原因驱使着我踏上了这条路。飞机上,我憧憬着素未谋面的西部土地,想它的蓝天会是怎样无垠,草地会是怎样开阔。
我喜欢长途旅行,喜欢坐在汽车内看车窗,听音乐,喜欢感受时间变慢的生活。车窗搭配着歌曲是每一趟旅程中难忘的回忆。我可以看见行人匆匆、缓缓,可以看见落叶飘落池塘。喜欢李健老师的《传奇》,歌声中有忠诚的、坚定的、慷慨的、纯洁的爱。现在回想起这一趟云南记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云贵高原的山脉和耳边的那首《传奇》。
车开离机场大概四个小时后,我们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往远方望去,就能看见泸沽湖的蓝在公路边蔓延开来。直至贴近湖边,盛开的花朵在湖面荡漾,清丽绰约,给这份原有的蓝色绣上了一笔鹅黄。再换乘游船,便置身于湖光山色间。划船的阿黑哥说,这里是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地方,越过后一座山,便是大凉山地带,摩梭人家正居此处。
当地人介绍道,泸沽湖的水质极好,不信的话,可以划船的时候用手盛点水试试。这下可好,调皮的弟便俯下身来喝了整整来回两趟的泸沽湖湖水,弄得母亲连声呵斥,无暇欣赏美景,全程只顾盯着他不再继续偷喝湖水。
整趟旅途,我最期待玉龙雪山。早在网络上便领略过它的姿色,尤其是期待山腰中的云杉坪。雪山森林,会不会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呢?
但世界仿佛总是期待值越高,结局却往往不按想象中的既定轨道行走。前往玉龙雪山先是碰到设施维修,冰川公园的大索道无法搭乘,不能登顶雪山的遗憾;后又遇上恼人的天气,整个园区一天都在下雨,山、林、人全都弥漫在云雾里。
未能看到想象中的景色,我感到闷闷不乐。然而,忽然望见那雨中的景色时,却被氤氲中的翠绿所惊艳。
缆车下车点到云杉坪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乘坐电瓶车穿过一片丛林。在丛林中,我看见雨丝聚成线,穿过那些一片片极其细小的针叶,滑落到达地面。林中树木在电瓶车外缓慢向后离去,我忽然就想起了《王子猷居山阴》中的那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来这里当真只是为了一睹晴天里的玉龙雪山吗?我带着向往的心情,来到云杉坪,看见了其他人没见到的雨中杉树,以及杉树中影影绰绰的雪山轮廓,现在想想也是件多么幸运、特别的事啊!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雪山游后我便来到了香格里拉。传说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我想,我们一生,要走多少路,遇见多少人,才能碰见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的月光下,鸽子在哪里觅食?纳帕海的草地上,又有几只小羊在停留?当看见远处塔尖上飞舞的经幡时,我轻念扎西德勒。来到香格里拉,我感到有些超脱自然的神奇,感到这片大地上有种自然、纯净的力量。
回想起高三地理考试时写过的云贵高原的海拔,写过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地势,写过香格里拉的风土人情。但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感受过的自愈感,让我感到幸福、感到解脱,感到地理课本中未能写出来的另一番感受。
落幕前开始想念,唯愿归途有风。
我是一个难以舍离的人,到第三个城市大理前,便开始担忧起这趟旅程的结束。不舍这一段路的景与情,不舍旅途中的同行伙伴。我一直觉得相遇就是千万年修来的缘分,因此我会更在意眼前事,对每一个并肩的人都用尽全力去珍惜。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一次,我与大理的风花雪月相遇。汽车经过洱海时,耳机里音乐恰好舒缓,洱海边有许多长木凳,人们在傍晚的湖边吹着风,坐着、走着,二十多度的天气刚刚好得舒适!我跟朋友说,真希望家附近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我好想每天早早地吃完晚饭,一个人也好,和家人也好,和三两伙伴也好,在晚风里在垂柳下聊聊天、散散步、看看落日晚霞,认认真真地当一个放松的人。
来到大理,恰巧看到同一时期也在大理旅游的高中同学在朋友圈里分享了她在大理古镇里面遇见的卖诗小哥。可惜我却没有碰上,不然我一定会去讨要一首,以纪念我的这趟远方之旅。我又想起了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维也纳的河边,流浪诗人对主角们说:“你给我一个词,我还你一首诗。”我用缓慢、舒服来形容大理,即便就要踏上归途,她还我了一首有风的情诗。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如梦,要有理想生活的动力与脚踏实地的实在。
云南旅行的途中,我再次思考诗和远方的关系,我认为,诗和远方是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心中的日月。然而人不能只流连于乌托邦的世界,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计后果地抛之脑后,我更愿意在把握好拥有一切的基础上再追寻更好的生活。我们会为了爱去种花写诗,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们会去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不负人生。每一件小事、每一点一滴美好,就是诗意,且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而远方,若是远离故里去流浪,那到底要背井离乡多远才能称得上远方?我觉得,不要在意走多长的物理距离,而是不断追寻梦想与美好,坚定地走脚下的这条路,便是去往“远方”。
诗歌以情感为基底。登山前一家一套的防高反装备,妈妈把红景天给我,把氧气瓶给弟弟;同旅行社的几家人在车上互相交换零食,吃饭时大聊自己家乡的故事;还有在路上遇见热情待客的彝族、白族、藏族人家等等,当这些亲情、友情相遇,人世间最底层的滋味展示出来时,便将我的这段远方的云南记忆编织成了诗。
前几年有一句火遍大江南北的网络名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可是,千万平凡人,有多少会真的抛下生活羁绊,去做梦、去浪迹天涯。我认为,人就是拥有社会属性彼此相连的动物,要先担负起对生活中苟且的责任,才有资格浪漫!
丽江古城中,民谣歌手抱着吉他找寻他们的音乐梦;香格里拉的草地上,牧民牵着牛犊在经幡下述说信仰;大理周城的扎染人家传承地域、家族千年的文化工艺等等,想起这一幕幕云南当地人的生活,我想这或许就是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追逐、传承,乐在其中。他们将平淡的生活酿成诗意、寻觅出一条通向坦荡的心路远方。从他们身上让我明白,柴米油盐同诗酒花茶不一定要二选一,普通人的诗和远方即在生活之中,也在脚下、在路上。
云南之旅的最后,我还是留下那么一点点遗憾,此次旅行没能看到我心心念念的日照金山。或许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它不能事事顺意、十全十美,但是这也给我留下了一个魂牵梦萦的云南,让我对云南大地更怀眷念之情,让我会时不时想念这诗和远方的地方,为下次的到访继续努力生活,等到再有机会见到梅里雪山,看到那金子般的阳光照在白雪上,等到日照金山再次闪耀,我们最终都会再次相见。
诗歌就在眼前,远方就在脚下。我会热烈追逐,也会深深疼爱!此心安处,是生活,也是诗与远方。
作者:麦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