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气释义
夏至,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此后渐短。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对于古人来说,夏至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称为“夏节”或“夏至节”。
物候特点
我国古人将夏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古人认为,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
半夏生:半夏,药名,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了。
气候农事
雨热共季。夏至过后,暑热天气来临,除我国青藏高原、东北和内蒙古大部、云南部分地区常年无夏外,我国各地的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升至22℃以上。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正常年份正处于梅雨期,黄淮平原处于“云来常带雨”的雨季,这就为农作物创造了一个水热共季非常有利的生长环境。
万物争荣。夏至过后,由于雨热同季的有利生长环境,各种杂草和农田庄稼一样生长很快。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民俗文化
夏至节气,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
民间有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风俗。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重要的习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时值麦收,因此,夏至作为节日被纳入了古人的祭神礼典。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