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简介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其它省市。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饮食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
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养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食。饮食也有蒸蒸饭、烧馍馍、刀片子馍馍、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羌区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目前已远销海内外。过去吸兰花烟,现多吸香烟。在靠近藏族村寨或杂居的村寨,一般年老男女还吸鼻烟。
[猪膘]
羌族人不喜欢吃鲜猪肉。杀猪的时候,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熏干,做成"猪膘",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的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等礼品。
[咂酒]
制作方法是:青稞、大麦煮熟后拌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酿成。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此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此外他们也饮白酒。
羌族习俗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

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羌族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