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传承 > 角度说法 > 正文

大道无形——我眼中的茶文化

发布者:小五    主讲老师:     发布时间:2017-05-10    浏览数:[]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了一个问题:

“身边年轻人不爱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来和茶道的继承?”

原是为网站文化传承的栏目找些资料,这一看却顿觉问题下方的回复十分精彩了,很是发人深思。

网友@王瑞恩 是这样回答的:

有次晚上看案子看烦了,打开一个英国关于茶的纪录片,其中有一幕,是几名建筑工人在阴冷潮湿的工地上劳作过后,回到简单的棚屋,稍微歇口气,大铁壶煮茶,大口杯稀里呼噜喝。我按下暂停,烧水,沏茶,在冰箱里搜刮点零碎吃的。茶是潮汕人嗜之如命的凤凰单枞,窗外是明州冬天不停歇的北风,晚饭剩下半只烤鸡,从鸡架子上撕下来一点胸脯肉,面包夹着,来顿简单的夜宵。一个是脑力劳动,一个是体力劳动,但这时候的心境是一样的:暂时放下身上的重担,喘口气,歇歇脚,来一壶热茶,然后继续勇敢地去爬生活这座高山。

什么是“茶文化”?有人也许会想到穿着旗袍的漂亮小姐姐,用精致的茶具表演着茶道,想到落花,烟雨,江南,精致的点心,悠扬的古琴。但这只是茶文化的一小部分。大家脑海中可能还有这么一位门房大爷,用糖水黄桃罐头的玻璃瓶装着茶水,瓶子上的标签撕掉了一半,泛着刺刺剌剌的白边,从暖瓶里倒出水来,茶叶打了几个转,然后舒展开来。院子里有孩子的笑,有收废品的吆喝,有自行车的车铃声。

01.jpg 毕竟——茶是给人喝的。

我现在二十出头,但已经喝了快十年的茶。中学的时候星巴克刚在国内开起来,那时候去买个星巴克的杯子都能当奢侈品,放在课桌一角。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泡个茶包,捧起杯子来把脸贴上去,感觉就像是用热毛巾擦了一遍脸一样,光凭着一股子热乎气就已经够提神了。大学的时候,室友和我懒起来各有千秋,没有一个去水房打开水的。三个和尚没水吃,自然也喝不上热茶,于是每天都去楼下小卖部买瓶装的茶饮。这玩意,要不然得耐心等到了教室喝,要不就得路上喝完,要是喝了一半的话,路上一颠,上面会起沫子,看上去就和另一种黄色液体一样,会给人笑话说是东方X液。到了国外,每次回家都得补充一下库存。我妈说,我爸每次得了好茶叶,好酒,都得唠叨好几遍说这个给留着,等儿子回国的时候让他带回去。老爸每天起得很早,泡上一壶茶看新闻,我回国在家的时候,有时睡到半上午才起来,老爸从单位打个电话回家,说壶里的茶就泡过一遍,你接着喝正好。你说,现在年轻人不爱喝茶,“茶文化”和“茶道”不存了。说起茶文化,茶道,又何必摆开架势,劳神费力地去参什么禅,悟什么道呢?大道无形,只要喝茶让人觉得舒服,让人在这么大的一个世界里,得到一点小小的,专属于自己的慰藉,这就是道。(作者:王瑞恩,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393294/answer/149812496,来源:知乎)

大道无形,只要喝茶让人觉得舒服,让人在这么大的一个世界里,得到一点小小的,专属于自己的慰藉,这就是道。

简单一句话,却使我恍然大悟。原谅肤浅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这样空推崇文化的人,以为文化就是一定是那么严肃的,就一定是遥不可及晦涩难懂的,否则就大约不是真正的文化吧。如今想来自己果真是太爱小题大做了,大道无形四个字说得极妙,真正的文化本就是从生活中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味的一本正经地去谈什么文化反而无形中使我们与文化疏离了。

当然,我这样写也并不是否认茶文化的存在,只是我十分赞同上文这位网友的说法,也正如另一位网友的回答:“阳春白雪,焚香净手,慕诗客,爱僧家,是雅事,这是茶道。下里巴人,谈笑牛饮,请上座,敬香茶,是俗事,但这也是茶道。”

其实茶文化根植于国人的日常生活,只是大多数人饮茶并没有那么些仪式化的内容。就比如我自己,每天都要一壶铁观音,不管多忙或者环境如何变化,这铁观音却是少不得的。只是我喝茶从不“穿禅服戴佛珠说文化”,也着实不懂些深奥的茶文化,但我心中明白我是喜欢喝茶的,喝茶于我的重要性与一日三餐无异,缺失不得。其实这种最简单的对茶的品味和享受,也未必不是一种简单文化。我想像我这样的爱茶的年轻人其实不少的,只是我们不讲茶文化茶道,不着旗袍不穿禅服,也没有高超又好看的泡茶手法,所以大约我们这类爱茶人自动被过滤了吧。但也许正因为有很多这样看似并不专业的爱茶人,茶文化才一定不会消失。就如知乎网友@Nice呀 所说:

“很多人在说茶道,那到底什么才是道?

阳春白雪,焚香净手,慕诗客,爱僧家,是雅事,这是茶道。下里巴人,谈笑牛饮,请上座,敬香茶,是俗事,但这也是茶道。大道三千,而茶本就是雅俗共赏,各有所钟。我从不觉得茶被中国人所抛弃,事实上茶文化是深深根植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我们有,关于茶的著作多如牛毛,而修习茶艺的人不在少数。现代流行的我们也有,星巴克中国区菜单上有白牡丹和碧螺春,越来越多以中国茶为主的tea house也在不断出现。而最多的是那些我们都不曾注意到的,最普通普遍的群众基础——绝大部分的餐厅的免费茶水麻将馆里点单最多的永远是那杯菊花而非蓝山;同样的还有高三的时候教室里一杯又一杯的浓茶......

02.jpg 我觉得一种文化最有活力的存在,那就是自上而下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小时候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家拉着我说——‘这个茉莉花茶要叫它碧潭飘雪,碧潭是茶泡出来的颜色,飘雪是茉莉花的花瓣飘在上面。’

‘碧潭飘雪’也好,‘茉莉香片’也好,‘茉莉花茶’也好,终归都是一样东西。(作者:Nice呀,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393294/answer/145618902,来源:知乎)”

说到底,其实内容远比形式更重要。所谓茶文化并没有标准答案,茶文化也不是某个特定人群才能体验的东西。而对于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茶来说,它的文化绝不会轻易消失,所以着实不必太过杞人忧天了。


【 返回首页 】   【 关闭窗口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