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殿堂 > 精品赏析 > 正文

寻找无处抵达的故乡,梦里萦回的记忆

发布者: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    主讲老师: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数:[]



童年最有思考的事情是,喜欢看着远山憧憬远方。那山顶上隐隐约约呈现一匹行走的大象的轮廓,让人浮想翩翩,怎样才能到达山的那头?什么时候才长大?梦中的山是云雾缭绕、松果飘香、蘑菇遍地的,正如那首《寻隐者不遇》描绘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境之美。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会一样,但是总有某些共同的经历与某种怀旧的情绪恒久不变。据说,“怀旧”(nostalgia)这个英语词汇最初来自希腊语中“nostos”(返乡)和“algia”(怀想),有学者对这个词汇作出这样的现代定义是“对于每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即是说,怀旧是世俗化的彼岸,而我们都是现代无限延缓还乡旅途的奥德修斯。无论怎么定义,童年都寄托着我们心底最难以忘怀的真挚感情。

描述童年情景,古典音乐里最瞩目的也许就是罗伯特·舒曼的标题性钢琴小品套曲《童年情景》了,他借用了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的形式,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这一体裁形式,成为他的标签。1838年舒曼与克拉拉两人处于热恋中,他完成了这部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的钢琴作品,用真挚深沉的音乐宣告自己的爱情小确幸。如同诗人将感情浓缩在数行诗中,作品结构简洁至极,曲调精湛,一般说法是,这是舒曼写给克拉拉的情诗。其中第七首《梦幻曲》深受乐迷喜爱。爱因斯坦曾写道:“舒曼篇幅较小的作品对我特别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新奇、精巧、悦耳、感情充沛,很有独到之处。”。这些小品像一幅幅各具特色的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与克拉拉初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时克拉拉还是个9岁的小女孩,克拉拉的这种豆芽恋,12年后发展成音乐史上最瞩目的一段婚恋。相遇相知应是注定的,人其实就是在相处中滋生缠挽牵绊,产生深沉的回凝。

“你像一座充满了游戏与故事的湖泊,总是给我丰富的想象与惊喜”——克拉拉

“我心爱的克拉拉,你就站在我面前,好像你离我如此之近以至我能触摸到你。”——舒曼

像珍珠一样串起13个标题故事,《童年情景》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真烂漫,充满各种离奇幻想的岁月。

《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天方夜谭”那样遥远的异国故事时,诧异地一问再问?

不管舒曼在作品中描述的是自己的童年情景还是深藏对克拉拉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爱,还是憧憬未来他们充满书与乐谱的诗意家园,都可不必深究,多听几遍套曲,那是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心声。霍洛维茨、阿格里奇这样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钢琴大师,经历多少人生风雨与岁月徘徊之后,大体上弹得梦幻柔美沉思,也流露出一种徘徊不去的惆怅感。我们平凡人同样有许许多多有趣感人的童年故事,籍着《童年情景》带着我们,飞向那玫瑰色的童年,回到故乡,深入到梦里的乡愁,那些记忆中的生活片段如萤火虫的亮光在久远的回忆中一闪一闪,內心似乎才能听到故乡那低沉的呼唤。

有关童年的文字都是至深的感受,六、七岁就能对出“九根韭菜,十个石榴”的张恨水,文笔清新隽永,在《山窗小品》有篇“我做小孩子的时候”,讲自己的童年往事。故事说,到新年的时候,他戴上乌纱帽穿上蓝衫,手上牵着两只羊当马,肩上扛着木质关刀,腰上挂着箭袋,绕回廊这么一跑,神气可大呢。那幅调皮的打扮到他成年后也觉笑掉牙。再说念私塾背书苦水连天,若然偷懒,会被先生拧耳朵,到孔夫子神位前去跪。念四书五经是没韵的,难念极了,举一个例,念四书里的《孟子》小孩儿就有句歌儿,叫着是:“孟子见梁惠王,打得叫爹叫娘。”古文学习的死记硬背对于孩子来说必定是枯燥无味。而邹韬奋《我的母亲》也让人感动不已,“不得已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读书之苦感同身受,传统文人都是要靠读书走出一条谋生与功名之路,背后的艰苦与积累冷暖皆知,甘苦自明。菰蒲深处,草木皆情,书画萧萧余宿墨,文章淡淡忆儿时,童年与故居的回忆,像概念一样浮现于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一个夏季的晨昏朝暮,都会被薰染成淡墨微风,汪曾祺写道:“旅行人跨出乡土一步,便背上一份沉重的寂寞。每个人知道浮在水上的梦,不会流到亲人的枕边,所以他不睡觉,且不惜自己的言语,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话着故乡风物。”不知怎的,也就想起白居易笔下的乡情,“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回望童年的故乡,于今大不同,如今,青瓦间衰草离披,梁间燕巢空空,往日的一切,多渐渐消失在时光隧道中,消失在我们手中,留下些许颓壁残垣,略存的古朴民风。或许应该豁达些,“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不管走何种道路,心底的爱始终孕育在最初的土壤里。

童年无忧愁,漫山遍野走。春天捉蝴蝶,夏天河里游。

捉迷藏,惊险又刺激,常为躲哪儿发小愁。

雨后,蹲在地上观看蚯蚓的爬行,好奇的事真多!

那荆棘丛中诱人的红野果你不摘,小鸟就来抢吃了,小手,小手再伸远一点才够。

啊,这小小的竹笋啊,童年时候常常画它。

小娃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馋不住可是要挨惩罚。

爬上粗壮的竹子采集竹壳片,怕是惹来那小小的竹虫,一身痒。

男孩子还可以在地里熏田鼠,烤地瓜,小溪里捉水蛇、捞河虾。怕啥?

更有甚惊险的事等着去冒险,干枯的井,谁敢下去?于是一干小伙伴为了小小的自尊,为了勇敢不认输,轮流地挑战一番。来,叉开双腿,小心地从井两边的砖口小心翼翼地交叉摸索下去,如果现在还有那井,站在井口腿会发软,起码有十米深的井,直径大概80公分,一旦失足就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可是大人哪有时间管我们啊!知道井底之蛙的感受吗?就是天地太窄了,连呼吸都不顺畅,想快点逃回我们自由的空间。

现在满城玉兰,阵阵幽香,开得人心里有点慌慌的。好像马上就要失去什么,极其容易想到宋代王淇《春暮游小园》“开到荼蘼花事了”,就是怕“韶华胜极”,怕所有的时光,都像落入深渊的石子,没一点回响。然而小时候哪里有这种担心,我要,我要长大!在故园,种满了不知名的植物,一茬又一茬地生长,半枯半荣,周而复始。曾好奇地撒下一粒水瓜种子,结果得天地精华,抽枝发芽,时不时去看它,跟它说话。终于收获惊喜,叶子开得铺天盖地,密密匝匝,从这墙壁顺着棚架爬到那边墙壁,一条又一条诱人的水瓜隐于叶下,娇艳的黄花儿苟延不败,点缀其中。夏日午后,在瓜棚下铺上一张没有腿的圆桌,在圆桌上玩耍,美美地睡个午觉,阳光透过瓜棚上的叶子,斑驳地照下来,在惬意的时光中慢慢长大。小时侯更喜欢果树,肯定是跟天性有关,果树于小孩是很大的诱惑,看着水果就馋,有时甚至想去偷摘,但果子通常又小又酸且苦涩,不象现在种植的品种。还泛青的小番石榴才害人呢,那还未熟的果子吃进肚子去,经常第二天就知道错了,不过不要紧,还要摘,还要吃,这么好的胃口一直伴随到如今。有关石榴树的记忆还有很多,邻居家有棵很大的石榴树,没有同意,不敢随便爬上去摘石榴,所以,看着嘴馋,最喜欢是早上迷迷糊糊地醒来,奶奶说,狂风大雨把石榴吹刮掉到我们院子了,快起床啊。哈,我巴不得最好多点狂风暴雨。故园也种了冬叶子,有宽大叶子的冬叶子是过年专门用来包粽子的,里面是糯米、绿豆、肥肉等掺在一起,经过大概八个小时火煲后馨香无比,吃过粽,就知道又长大一岁了。那硕大果子的青木瓜也是心头好,蒜子豆豉的香是绝配,焖木瓜,那香味远远就闻到了。现在吃得最多的是红肉夏威夷木瓜,用鱼头或鱼尾香煎加入木瓜做成高汤,加一块豆腐,最后关火之前顺加一点鲜奶,就成了不输于大厨的白颜色浓汤了。

时光,就这样悄悄掠过。50年前,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娓娓道来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心。“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纯真温暖的英子啊,我也随着妈妈工作的调动离开了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告别了童年。至今遗憾的是,当年许许多多的小伙伴再难有见面机会,一别几乎就是一生一世了。

童年给予多少回忆的片段都不为多,回忆再遥远,再淡也一定是美丽与哀愁的,只是哀愁并不浓烈,象月夜里听见隐隐约约的一点萧声,似有似无,如幻如影,也是叫人轻叹一声。现在社会要求孩子各种比拼,赶快长大成人,要求他们遗忘那神秘美妙而又纯真的力量,可是童年时光是多么的美好啊!什么梦都可以有,什么希望都存在。在人群中嬉戏喧哗,在大地上赤足奔跑,适度冒险,在寻找中摸索前行,我们正是由此一步步了解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直至开拓一条无可替代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凤凰花开最美的季节,我在做一件童年时爱做的事,就是喜欢在凤凰树底下站一站,抬抬头,从叶隙中仰望蓝天,让细细小小的叶子吹落脸上,再采撷凤凰花蕾,放在窗台上装着水的玻璃瓶里,让它慢慢开花至灿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式概叹时光的流淌,尽在不言中,而季节年轮每一次更替,都应该让记忆充盈童年的欢趣和对每一个爱你的人的感恩。







【 返回首页 】   【 关闭窗口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